”身材纤瘦的孙清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白百合一指弹指事件是什么

  • 首页
  • 情挑神秘总裁
  • 神秘洞
  • 神秘密码
  •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绝味鸭脖广告事件 > 情挑神秘总裁 > ”身材纤瘦的孙清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白百合一指弹指事件是什么

    ”身材纤瘦的孙清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白百合一指弹指事件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4-06-01 04:47    点击次数:89

      在毕业季到来之时,在医学生向着“大医精诚”目标进发的路上,有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实习——它可以让人经受各种辛劳,可以让人丧失信心,却也让学子愈加坚强。孙清磊是2014届毕业生中的一位,他的《实习医生日记》温暖了众多医学生“粉丝”,书写下枕戈待旦、奋勇前行的励志篇章。

     

      

    近年来,郑州市金水区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场景实践,为辖区内中小学教育插上信息化“翅膀”。

      交大医学院2014届毕业生合影

        

      荷塘微风轻拂,枝头蝉鸣起伏,毕业的季节已然来临。

      这一季,溢于言表的是满怀收获的幸福与喜悦,挥之不去的是内心隐隐的不舍与眷恋。然而,身为医学生,却又有别于普通的毕业生。他们未来的道路将“人在囧途”,以后的日子更是“杜甫很忙”,将来的生活“时常穿越”,而最终面对的“现实又很骨感”。

      是呀!医学之道,大医精诚,“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无论是流传两千年“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还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传统观念,各自不同的理由和初衷引领医学生们走向相同的道路——成为一名医生。

      于是,在毕业季到来之时,每一位医学生不但翻开了人生篇章新的扉页,更加冕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责任。

      在医学生向着“大医精诚”目标进发的路上,有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实习——它可以让人经受辛劳委屈,可以让人丧失信心,却也让那些坚持梦想的学子愈加坚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二大班2009级孙清磊是2014届毕业生中的一位,从实习之初,他每天将所见所想写成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点滴,同时在网上与学弟学妹们进行分享和交流。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说教,娓娓道来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悟,连载的《实习医生日记》刚好100篇,长达22万字的日记在人人网上格外火爆,每篇日记的访问量少则几百,多则数千。

      《实习医生日记》中,有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有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任,有治愈病痛带来的喜悦,有面对生离死别的无力,有医学前辈对后辈的鞭策,还有发自内心对医学的热爱。正如他所说的“希望从实习生的视角出发,记录那些让自己坚持医学的理由和对医生职业的审慎,以此坚定内心,坚定自己学医的初衷,坚定自己行医的热情。写日记需要坚持,做医生更得每日坚持,而且这么一坚持就得是一辈子。”

      信任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有一栋宿舍、教室合一的小楼,医学生完成基础医学理论的学习后要在这里进行临床学习,他们漫长的实习医生之旅从这里开始。2013年1月5日开始,孙清磊便是从这里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活,临床学习令他好奇、兴奋,也有疲惫和感动,于是他将实习中所见所想写成100篇日志,他把每个人的故事,每种当下的情绪留存在日记里。

      孙清磊坦言,学医确实很苦,看着高中的校友过着多彩的大学生活,而自己仿佛又做了五年的高三学生。“他们在朋友圈里晒着各种肆意的放纵,而此刻的我只能按掉手机,打开厚如板砖的解剖书,反复背着那206块骨头、639块肌肉。别人放假了,我还通宵守在教室的书桌上,赫然看到学哥学姐留下的一行诗:‘人生不过百,学医少十年’。但是,想到当初对于医学的那份拳拳赤子心,我的战斗力必须提高N倍。想着进入临床,要对得起自己身上的白大褂。没有知识储备,拿什么治病救人?”三年半的学习,每每想松口气时,孙清磊总是这样鼓励自己。

      学医的道路艰辛而又漫长,是什么让医学生顶着压力激流勇进?无外乎是一个信念。然而,当心心念念的实习终于迎来,却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没有光鲜洁净的白大褂,必须忍受被各种血渍、尿渍和体液污染,更没有电视上那些宽敞洁净的办公环境。孙清磊笑称,现实的医院里每个角落都闹哄哄挤满了人。这一切让刚接触临床的实习医生在理想面前没了勇气。

      孙清磊在他的实习医生日记中写道,“医生都是‘胆小鬼’”,看似戏谑的几个字,却含着辛酸和无奈。医闹事件不断,触目惊心的画面,伤害着医者济世救人的情怀;怀疑的目光、排斥的态度,质疑的声音,断裂的信任之环,挤压着医者救死扶伤的空间。

      “现在的病人大多将看病视为医生为他们提供的一次服务,但也不乏一些病人仍对医生心怀感恩和崇敬。”有时忙碌一天看了三四十个病人,突然听到患者道声“谢谢”,孙清磊的心田便如逢甘霖。也许那天他还碰到了一个难缠的病人,或者还被师兄埋怨,抑或是为抄病史累得半死,但只要有那一点点的信任,便能驱散所有乌云。

      孙清磊给我们讲了一个令他动容的故事:去年8月他在仁济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遇到一位老奶奶,在孙清磊值班的那天晚上,老奶奶频繁地感到心脏不舒服,却没法说清哪种不舒服,用医生的眼光来看,其实没有太大问题,还没到用药的地步。为了宽慰老人家,孙清磊陪伴在老奶奶床边,用聊天的方式转移老人家的注意力,从疾病本身的治疗预防,聊到奶奶的孙子——老人家觉得孙清磊特别像自己在悉尼医学院学习的孙子。“在重症监护室里是与家人隔绝的,一天只有两次探视的机会,其他的时间对于年纪大的患者来说肯定会很难度过。”一心想着为老人家排解寂寞,当晚孙清磊没有睡觉,一直陪着聊天,心情得到舒缓的老人病情也稳定下来,转到了普通病房。

      当孙清磊轮班到心内科普通病房时,再次遇到这位老奶奶,由于之前很好地沟通,大家就像朋友一般,每次查房孙清磊也总会和老奶奶多聊上几句,没过多久老人家渐渐康复,她的子女赶回国内后,老人家坚持送了锦旗和表扬信给孙清磊。

      “老奶奶看得到我们的付出和努力,信任我们的一片真心,这个时候她和我们就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回忆起此事,孙清磊已经记不得老人的名字,但老奶奶无条件的信任,如一阵暖风,温暖着他的心。

      实习生活,有苦有累。当面对医学,猜测、推断、排除,让年轻的医学生触及疾病的脉搏;但当面对病人,信任、坦诚、沟通,才能让他们赢得信任、争取理解。

      总是去安慰

      实习医生,懵懂着行进在医学路上,经历着门诊室里每一次纠结的初诊,品尝着深夜里每一次忙乱的急诊,某个病人可能不经意间触动难言的心情,某个医嘱可能凝聚着全身心的投入。

      孙清磊在他的日记中描写过一位吵着换心电监护仪的病人。管床医生和其他医生都觉得这位病人无理取闹,换一台心电监护仪还不是一样的结果,但是主任医生还是为病人换了,并说道:“他缺的不是一台心电监护仪,而是我们的关心。”对病人而言,贴心的关爱,也许就是对抗疾病的特效药。

      “有时候值夜班的时候,病人会向你提出各种不舒服,但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医生的一些安慰。有时候言语能起的作用,比开药还要有效。”一年的实习医生经验让孙清磊总结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有趣的化学作用。在世界上遇到好人和坏人的几率是一样的,绝大多数的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确实,医生对病人的关爱不仅仅是放热反应,还是可逆反应。多一点关爱,多一点耐心,相互间就能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共同对抗病魔的力量。

      实习路上,从不缺少关爱。这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着浓浓的温暖,宽慰了医者马不停蹄的劳累。它源于医者,也源于病人。

      坚守医学梦

      无可回避,现在的医患关系紧绷,一个个不和谐的小插曲接连发生,足以让刚走入医院的实习医生陷入挣扎——学医之路,值不值得继续走下去?又该如何走下去?

      孙清磊用“坚持”二字给出了有力的答案。仔细翻阅他的日记,也可以看到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所有英雄式的人物故事都是相似的。无论是西方的奥德萨,还是东方的西游记。在你通往成功行将成名的道路上,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道磨难。医生就是成就英雄的行业,生命就是我们所承载的天降大任。当你选择读医科的那一刹那,你就要明白你所踏上的是怎样的一个征途,它不仅仅是科学的殿堂,更是社会的殿堂啊!你如果不是一个怀有梦想的人,如果不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如果你当初选择做医生只是看中了它的地位和它的收入,那你很自然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被选择出局。”

      学会如何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培养自己坚毅的品格,是孙清磊躬身践行的准则。每一个医学生选择医学可能都有一个独特的理由,或许现在还只是小小的星火,但行走在学医路上,无论面对多少风险、无论遭遇多大压力,多一点坚持,就有可能实现那最初的梦想。

      “很多人害怕遇到医疗事故,其实是担心自己出错,但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身材纤瘦的孙清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仍然显得书卷气十足,可眼镜后面却透出无比坚定的眼神。做好自己,这份坚持,将是一个医生对自己职业最好的交代,也是一个医者给病人最有力的答案。

      孙清磊的日记中写过一位80多岁的老医生,他被亲切地称为Q老。“我们每周都会有一个固定的中午用来讨论这周的疑难病例,这是科室的常规活动,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规定说Q老必须参加,但他却次次都能出席。那天,外面下着滂沱大雨,我们还是照常进行,包括今天中午的病例讨论。这时候大家都在说今天Q老应该是不会来了,正说着,门就开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正是浑身湿透的Q老。”这是老一辈的坚持,Q老用他的一辈子坚持着行医济世的责任与担当,也为年轻医生树立了榜样。

      实习,为医学生打开了一扇走向临床实践的大门。当他们穿上白大褂、挂上胸卡、走进病房的时候,可能要面对病人的责难,可能要面对老师的严格,但漫漫行医路,唯有坚持。

      满是希望的未来

      狄更生曾经说过:“希望是栖息于灵魂中的一种会飞翔的东西。”不论医者还是病患,都借助着希望的翅膀,飞向未来。

      在与病魔的斗争中,病人需要希望和鼓励。然而,在医院见惯了“老病死”的医生们对于病人往往显得麻木,孙清磊在日记中曾感叹:“当我们麻木地告诉病人或者病人家属这病已经到了晚期的时候,在实行病人知情权的同时是否注意过方式方法?也许你能握着手,注视着病人说,也许你会自顾自玩着手机游戏说出病情。”

      这样的麻木更多引起孙清磊的思考,“说到底,我还是希望能葆有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对病人的关心,我们能给予他们最大的温暖,也许就一句话‘你的病能治!’能让病人多睡好几个安稳觉,不是么?”

      在孙清磊看来,所谓希望,不是说病人其实病得很重,但医生还违心地说“还不错,还很乐观”,最后造成医生和患者都自欺欺人的假象,这是对患者不负责。但身为医者,可以尽可能地多提醒患者关注一些正面的消息,多传递一些正能量,多传递一些希望。“悉心的照料,辅以希望的种子,病患术后真的可以更快康复。”

      经过了一年的实习,孙清磊也切实体会到医患关系并非外界以为的那么紧张,“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圈子里,所以更多地去关注一些这样的问题,太关注一些负能量的东西,就会失去大片光明。不要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也不用怀疑别人都怀疑的东西,说穿了就是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随波逐流。”

      有时是自己给未来加上了各种灰色的联想,也许社会的舆论让人切齿,也许病人的不解叫你委屈,但真心的帮助不应该就此中断。孙清磊说他写实习医生日记时总挑好事去写,不为别的,只希望“在思想上共勉来使得正能量扩散”。医疗界需要正能量,更需要正能量的传递者。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这大概是每个医学生的真实写照。实习,是他们蜕变成天使的必由之路,漫长而又艰辛,却充满着爱与信任、梦与希望。

      从2009年进入医学院学习开始,距离孙清磊要正式成为一名临床医生,还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至少5年,“以何种姿态、何种情感投入到生活中,都取决于我们自己。艰辛也好,辛酸也罢,但至少,在这里我看到了值得坚持的理由,我也愿意为之坚持一辈子。”《实习医生日记》里孙清磊的所思所想温暖了众多医学生“粉丝”,书写下枕戈待旦、奋勇前行的励志篇章。

     

      【实习医生日记】

      交大医学院毕业生,左起张羽、宓龢卿、卢境婷、王建章、孙清磊

     

      交大医学院临床五年制毕业生孙清磊

     

      孙清磊是今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二大班2009级2014届毕业生,从实习之初,他每天将所见所想写成日志,记录自己的成长点滴,同时在网上与学弟学妹们进行分享和交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说教,娓娓道来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悟,连载的《实习医生日记》刚好一百篇,长达二十二万字的日志在人人网上格外火爆,每篇日志的访问量少则几百,多则数千。

      2013-01-23

      信仰

      人靠什么活着?信仰!

      今天,我们病房收进一个新病人,确实是一个疑难杂症。病史相当震撼:该病人八年前一次拔牙后出血不止,术前白细胞常规检查很低,之后,每个月开始无诱因的发热,每次发热都到40℃!一个月平均三到四次。就这样,一直到现在。去了好多家医院做检查和看病。拿过来的冰山一角的病理报告都厚厚一打,还是查不出什么问题。病情却越来越严重,现在,每个月基本有十几天都是高热,而且明显的肝脾肿大,腰背部左侧还有一个明显的无痛性肿块,可以说过得十分艰苦。

      有趣的是我们问到了一个很奇怪的病史。该病人自己在家吃退烧药,三天内恢复;到医院打抗生素,两天内恢复;自己做祷告,当天晚上就恢复了!

    www.dkrgkb.com

      是的,你没看错!该病人是一个基督教的信徒,由于长期治疗无果,她开始追求自己的信仰,让主保佑她的生命。如果你要问为什么现在又来看病的话,她是被家人逼的,因为一个月有一半都在高烧不退,估计连祷告的力气都没有了吧。

      这个病人让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而我认为人是需要信仰的。我所说的信仰并不是某个宗教或者崇拜,而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的精神力量。

      我们还有几个床的病人,这几天来也是高烧不退,控制不住,但是老师说她们的求生欲望很强才能让她们支撑到现在。我觉得这就是精神力量下的伟大!

      这让我想到《心术》中那个很矛盾的桥段:一个病人家属非要在病房里贴上求保佑的灵符,说能保佑弟弟活命,符在人在,符掉人亡。当时,护士张晓蕾说的话很值得人深思:我们在里面十几个小时拼死拼活就救一个陌生人,救活了,病人只会感谢那个什么大仙和他的灵符,救不活就会怪医院谋财害命。那符要是真的灵,干嘛还送医院,我们图的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我们作为医生,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手握着病人的生死,我们其实就是扮演着病人心中的那份信仰,那份希望。不管最后病人会不会感谢你,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因为信仰是不需要回报的不是么?我明白这句话说得很脱离现实,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病人也在不停地抨击着他们的信仰。我还是希望我们能站在患者的角度多想一想,当一个人真的感到绝望的时候,如果能有一丝希望给他带来光明,我们应该支持他,我相信这份精神力量给病人带来的无限能量!

      然而,就算是上帝的扮演者,当我们真的感到无助和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一份信仰支撑我们继续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在医院这个环境里,看到过多少人,因为生病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信念这个东西,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对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没有了精神支柱,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啊。我不是说今不如昔啊,我是在反省自己,反省我们这个行业。我们常常很容易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患者,认为这个患者啊,只有几个月残存的生命,不值得再去浪费钱财和精力,甚至担风险去为他做手术。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我们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延缓每一个患者的生命。医院,不应该是个企业,更不应该是个营利的机构,当然了,这是制度的问题,虽然现实让我们的位置很尴尬,让我们的从业人员很无奈,但是,我始终有一个信念,迟早有一日,它会变成社会福利的一部分。会变成人文关怀的一部分。

      我们给予病人的不应该只有身体上的康复和治疗,更应该是关于“信,望,爱”的力量,让他们有机会的话能继续健康阳光、快乐无忧地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2013-02-07

      红包

      这是昨天我在办公室里看到的真实的一幕。

      当时我跟完查房回来,瞥见了隔壁办公室一位我不认识的主治医生和病人家属在一起攀谈。病人家属是一位典型的农村老太太,岁月已经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了皱纹,很有农村特色的红绿花布棉袄,一双破旧的布鞋。病情交代之后,老太太颤颤巍巍地从一个塑料袋里拿出一只皱皱巴巴的红色信封,缓缓塞向医生的口袋。

      结果,医生双手握住老太太的手,给推了回去。

      老太太一下子慌了,急忙解释道这不是红包,只是自己和家人的一点心意什么的。但是我们的医生就是不收,连连摇头,说医院是有规定的,不能收红包。老太太老泪纵横,边抹眼泪边问是不是自己老头子没救了,怎么连钱都不愿意收,还是嫌我们送得太少,然后解释了一下家里的情况不富裕,这次乡亲们也是凑了一下才敢来大医院看病的。当然,那位医生还是没有收下,一边安慰病人家属,一边想给她倒杯水缓解一下情绪。

      之后,老太太的举动让我也有点意外!医生一个转身,老太太“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求医生一定要收下这点钱,她才放心。

      说实话,我之前在电视上、新闻上、网页上看到这些报道的时候觉得情有可原,但当我亲眼看到的时候还是感到很震撼的!

      做了实习医生到现在,我首先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没经历过的人们和感兴趣的人们,“红包”在医疗这个领域肯定是存在的,这里我想解释一下,我这里所谓的红包其实指的是正当的、被允许的红包,也就是所谓的会诊费。如果你想要了解那些所谓的“灰色收入”的红包,我只能说我在医院里的位置还不足以看到这些问题,无可奉告。

      作为一位医生,高尚的品格和精湛的技术一向是缺一不可的。在病房里,我碰到过不少所谓的“皇亲国戚”,真的有,也有出身平凡的老百姓,我从没看到任何一个主治医生或者主任医生会对哪个病人特别“关照”或者“冷漠”哪个病人的,最多就是交班的时候多过问一下情况,希望能解除大家对“医官相护”的错觉。每天早上查房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老师对“皇亲国戚”的问候和检查,还是和往常一样;同样,还有一位病人,据说有自闭倾向,就算是我们老师过来查房也是一直背对着我们坐在角落里自己吃东西照镜子的,我们老师也还是每次自己亲自迎上前去问问昨天的情况;哪怕是特别“作”的病人和病人家属,我称之为“想花一分钱,享受十分的待遇”的病人,各种瞧不起住院医,就更别说我们实习医生了,所有操作,抽血要求一次成功,每次做特殊检查都要问清楚为什么要做,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我们老师还是每天查房的时候会过去检查和问诊,一点不会怠慢。

      所以这里我就想说到个人定位的问题了。作为一个医生,不同的医生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该自己做的事就应该做好,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病救人,不是收红包。

      讲完了收红包和个人定位后,我再来讲讲我们喜欢的“事后红包”。我们说事后诸葛亮是不好的,但是事后红包是我们喜爱的。那是病人出院后自发地给我们写的一张张红色的感谢信和一面面红色的锦旗。这种红包我们才收得开心,收得放心,收得安心,不是么?

      2013-02-17

      最重要的决定

      昨天收了个新病人,是个17岁的小帅哥,挺内向的,不爱和人说话,可能是发烧的缘故吧。在这个60岁以上爷爷奶奶满病房的科室里来了一个这么年轻的病人自然要上去多聊两句。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这家伙其貌不扬,居然是上海四大名校之一的华师大二附中的学生!顿时我的崇拜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了。在上海,每个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四大名校,进去了就等于已经打开了复旦、交大、北大和清华的校门。

      小帅哥说他24日要考复旦的千分考,相信大家也有共鸣吧。我问他是否担心自己现在生病了没时间复习或者到时候来不及出院?他很淡定地说,复习还好,都是靠平时的,出不了院到时候请个假过去考就行了。看来是真金不怕火炼啊。

      我问他将来想去哪个专业啊?他说没想好,没概念。

      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的我。

      这时候他母亲说话了,她说她倒是挺希望自己孩子将来学医的,能给自己晚年有个保障,而且医生收入也不错。

      我想说什么,然后欲言又止了。走之前我说:“这是他自己的事,让他自己决定吧。”

      四年前,我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决定,读医,一读就是四年,填志愿的场景还让我历历在目,一眨眼已经过去了这么久。还记得第一年,网上都是大家的兴奋和愉悦之情,对大学生活充满着期待和希望;到了第二年,就开始关注下一届的高考,给学弟学妹支招,热烈欢迎他们的加入;第三年,则是面对厚厚的书本和频繁的考试无力吐槽,劝学弟学妹千万别来学医,以后坚决不让自己孩子学医等等;第四年,我已经很少能看见和我同届的同学们的活动了,可能是忙得没时间了,可能是厌倦了,麻木了,可能是盘算着自己以后的出路,或从医,或改行,可能……

      经常听到病人会问我说,自己小孩将来学什么好啊,你们医生好不好啊,我如实回答。

      我觉得这是我们这辈子第一个最重要的决定,至少,我认为,只要是自己做的,就算再苦再累,我也绝不后悔。

      有人说:祖国就是不管自己怎么骂都不允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我觉得这句话一样能用在我们学医的人的身上。

      医学就是不管自己怎么吐槽也不允许别人污蔑的事业。从哈医大的事件开始,每次出现袭医、砍医的事件时,我们定当义不容辞出来说话,为自己人撑腰,这就是我们对这份事业真正的热忱。其实,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爱上了这份职业,也履行了自己这份最重要的决定。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英雄式的人物故事都是相似的。无论是西方的奥德萨,还是东方的西游记。在你通往成功行将成名的道路上,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道磨难。医生就是成就英雄的行业,生命就是我们所承载的天降大任。当你选择读医科的那一刹那,你就要明白你所踏上的是怎样的一个征途,它不仅仅是科学的殿堂,更是社会的殿堂啊!你如果不是一个怀有梦想的人,如果不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如果你当初选择做医生只是看中了它的地位和它的收入,那你很自然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被选择出局。

      所以,我还是奉劝马上要高考的学弟学妹们,这是你们第一个最重要的决定!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三思而后行。但是,当你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不管路途有多难,请一定坚持下去,不要后悔,那是我们成长中宝贵的磨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你不学医,我也希望你能在自己的领域上有所建树;如果你学医,我们都会握住你的手,让那圣洁的白衣点燃我们的梦想!

      2013-12-28

      宝贝,我是你的大树

      上周五的那个早上,对于这一家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孩子被怀疑得了leigh综合征,这是一种线粒体遗传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主任把自己手机上与专家的聊天记录给了孩子父母看:2月-6岁起病,经数周或数月死亡。开始轻度肌张力降低,短促的痉挛,中度腱反射迟钝。症状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成木僵,嗜睡,肌阵挛性痉挛或严重的肌张力降低,反射消失,呼吸困难,不能吞咽,全身无力、衰竭。上睑下垂,眼肌麻痹,视力减退或消失,视野有中心暗点,瞳孔散大或缩小。血乳酸和丙酮升高。脑脊液蛋白增高,脑电图见弥漫性慢波和发作性波。这是他们能听懂的关于这个孩子和这个病的一切。

      没有过多的吵闹,没有过多的询问,父亲挽着母亲表示感谢后默默走出了病房。临走时,主任问:接下去你们准备怎么办?父亲说: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给“小怪兽”拔牙的小医生】

      回首从医路,张羽脑中跳出来的画面满是温情细语:第一次病人叫我医生,第一次得到一句“谢谢”,第一次被患儿家长在朋友圈里点赞,第一次收到小病人送给我他们自己制作的礼物……这些“第一次”给了张羽莫大的鼓舞,这么一步步在病人的信赖中,从一个医学生成长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儿童口腔科的职业医师。

      有爱的工作

      2007年,张羽带着实现梦想的喜悦跨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门,没能高兴太久,就一头扎进了医书的瀚海之中。辛苦七年后,这个毕业季她拿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七年制(本硕连读)的毕业证书。可近来,陆续听到看到身在各行各业的高中校友们生活得十分精彩,有的开了个人画展,有的办了吉他个演,有的悠闲地在国外生活,有的在很棒的企业担任要职,还有的生完了二胎……回头看看自己和身边同伴的生活,似乎已经被考试、值班和看门诊占据了绝大部分,接下来等待她的还有艰苦的博士学习和繁忙的临床工作。

      “医生是一份可以给人很大成就感的职业,病人从被疾病困扰找到你,到你把他们治愈后送出医院。这都是一般人、一般职业体验不到的快乐。”虽然学医之初只是为了应承父母之命,但七年的医学生生活却让张羽心中的医学梦逐渐坚固起来,“从心底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最无私,很有爱。”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儿科是特殊的科室,医生除了要面对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还要面对呱呱坠地的婴儿,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患儿不能准确叙述病情和查体不配合,因此工作之难、繁琐、风险可想而知。“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小孩子,从读大学开始,我就对儿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张羽说这句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对孩子的怜惜和对儿科的热爱之情。

      从来,儿童口腔科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最吵的一个科室,小患儿们都喜欢拉开嗓门,用自己的最高分贝来表示内心的恐惧,科室里的老医生长期在高分贝的环境下工作,几乎都落下了耳背的毛病。面对艰苦的环境,有时同伴间的相互鼓励显得至关重要。每天清晨,从办公室走到诊室的路上,张羽和她的小伙伴们总是调侃着说:“把这些小怪兽都打完,我们就能升级了。”看似戏谑的话语,却也映射出身为儿科医生的不易。

      将一个个患儿的病牙、虫牙治好,让张羽享受到了做医生的成就感,也让她真正爱上了这份时时需要智慧、勇气和信任的职业。

      掳获小患者的方法

      直至今日,张羽依然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坐诊时的手忙脚乱,同时她也感慨患儿家长所给予的完全信任。“患儿父母信任我所做的一切。当时每个步骤我都操作得很仔细,磨牙5秒钟就停顿一次,时不时还要请导师看一下才敢做下一步操作,为小朋友看的这颗六龄牙,居然用了2小时,但家长却毫无怨言。”张羽笑称,当三个月后小朋友来复查时她用了半小时就看完了,而最近这个患儿再来复查,10分钟就搞定了。这位家长更由衷地表示她这个医生的技术有很大进步。在张羽看来,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她就是在病人的信任中成长起来的。

      “大多数人对医生产生误解是因为很少去医院,偶尔生病才去看医生。”张羽坦言,通常儿童牙齿的治疗周期很长,那些长期要和医生打交道的病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与医生的关系是亲如一家的。

      张羽的办公桌上就摆满了小患者送她的各类精致礼物:有小患者亲手画的张医生蜡笔画,虽然笔触很稚嫩,但用心很真切;也有小患者花一上午做的手工小饼干;更有小患者精心装裱后的幼儿园毕业照。说起和小患者间的友谊,张羽如数家珍。

      身为儿科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哭闹不止的患儿,所以一定是耐心极佳的。而除了等待到患儿平静下来,张羽也总结出了一套“第一时间‘掳获’小患者”的方法:如果孩子只是害怕,那张羽会主动展示器械,让孩子知道其实不疼,孩子也就没有恐惧了,通常只要2分钟便能哄好一个孩子。而更多的时候,张羽会变身为超人,为孩子们捉虫。她会告诉长蛀牙的孩子,因为嘴巴里有虫子,虫子会把牙齿吃掉,现在只吃掉一颗牙齿,慢慢会把所有牙齿吃掉,随后虫子会钻到肚子里把肚子也吃掉,如果不把虫子抓出来,虫虫就会把整个身体吃掉,最后只剩下一颗脑袋。

      经过张羽这一番沟通,多数孩子都会乖乖配合,在她看来,“人与人的交往,第一眼是看外观和服饰,接触久了是看心。”家长们或许也都感受到她的这份善良、正直、努力,总有家长在看完张羽的门诊后,在朋友圈里为她点赞,于是,无论是孩子的同学还是家长的朋友,口耳相传来找张羽看病的人特别多。

      “我们面对的是病人,更确切地说是生命,因此心中要时刻保留一份爱。倘若心中无爱,那么我们会变得麻木,会不断打破道德的底线。”张羽始终认为,身为一张崭新的白纸,从第一笔起就要认真书写。

     

      原文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4-07/12/content_906377.htm

     



    TOP